创新“扎根式”职教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  

近年来,德宏职业学院以独特的育人理念和实践,书写了新时代边疆职业教育的奋进篇章。学校立足特殊区位,自2013年起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改革,构建起一套深度融合区域特色的“扎根式”教育体系,为边疆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。

文化固本

深植共同体基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

德宏职业学院以“文化传承固本+民族团结聚力”双轮驱动,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。

在文化传承上,学校聚焦边疆特色,搭建傣族剪纸、傣锦、景颇医药等13个非遗工坊,开发非遗实践等特色课程,实现技艺传承向文化认同的深度转化。同时将傣医“四塔五蕴”和谐观融入中医学专业群,促进民族医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。

在民族团结上,学校紧扣兴边固防使命,对接边疆需求建专业:中医学专业群突出“健康戍边”定位,年均服务边民1.2万人次;跨境电商专业群强化“国门安全”理念,开展口岸合规实训。此外,与军警营共建“界碑课堂”、与村寨合作“蜂疗助农”项目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建设边疆的使命担当。

校地协同

凝聚育人合力 构建赋能新机制

德宏职业学院创新“三建三促双向赋能”机制,联合政府、企业等多方力量,形成“需求—资源—反哺”的育人闭环。

建育人平台促场景延伸。学校与地方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实践基地,开发“巡边思政课”“国门思政课”等特色场景,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锤炼本领、坚定信念。

建育人资源促内容升级。学校整合红色资源、民族文化、产业兴边3类资源,编写《滇西抗战文化读本》等特色教材,建成“在线精品课程+案例库+体验馆”资源矩阵。同时,建立“资源动态转化机制”,将傣族“团结宴”等民俗转化为思政案例,与村寨共研民族医药诊疗技术,为边疆治理提供职教方案。

建育人队伍促能力提升。学校推行“双聘双挂”制度,让教师“走出去”研习政策,反哺课堂;将传承人“请进来”授艺传技,提升转化质量。组建“跨界导师团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企业家专题授课,打造多元化高水平育人队伍。

精准施策

融合育人路径 提升教育实效

德宏职业学院融合课堂教学、社会实践、思政教育、科学研究和科普宣教,构建“五位一体”教育平台,实现“认知锚定—情感深化—行为转化—理论凝练—社会辐射”螺旋上升。

学校以“四融四进+专业使命”为路径引擎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培养方案、教材、课程与课堂。中医学专业群开设“民族中草药种植实践”课程,跨境电商专业群嵌入“国门安全与跨境合规”模块;出版相关教育读本,建成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”等“金课群”,实现“教育目标—专业特色—边疆需求”三维深度耦合。

同时,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党团建设、社团服务、育人环境与考核体系,创建“赤籽同心”党员服务站,设立“非遗青年社”等社团,实现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。

实践成效

立德树人结硕果 边疆职教展担当

历经12载深耕不辍,德宏职业学院“扎根式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成效显著。学生理想信念增强,入党申请率和参军入伍人数大幅提升,先后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、“贝利·马丁奖”获得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,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120项。学校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20个,先后荣获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等国家级荣誉。

扎根方能固本,笃行方能致远。德宏职业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,不仅培养了一大批“留得下、靠得住”的边疆建设者,更探索出一条契合边疆实际、彰显职教特色的育人之路,为巩固民族团结、维护边疆稳定贡献了职教智慧与力量。

(作者:何超 杨菊芬 陈一飞)

信息来源: 《光明日报》2025年11月23日07版